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時至今日,改革開放的征途已經(jīng)整整走過了40年。在這40年間,我的家鄉(xiā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我很驕傲地介紹下我的家鄉(xiāng),我有兩個家鄉(xiāng),第一個是我出生、長大的地方——山東省的一個小山村,第二個就是美麗的吉林市。
1981年出生的我可以說是真真正正切身體會到了改革開放這一偉大變革帶給我的幸福生活。還記得小時候,家里特別窮,哪怕是一塊小小的糖都不舍得買來吃,那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那時候家里才舍得買點兒糖果、瓜子,還得省著點兒用來招呼來家里的客人。穿的更不用說,我一直以來都是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真真的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每次去趕集,看到滿大街漂亮的新衣服,我只能是默默地看著,其實心里多么渴望能擁有自己的一件新衣服!住的也都是小土坯房,夏天特別的熱,蚊子還特別的多,晚上睡覺的時候總是被叮得渾身是包。冬天特別的冷,每到冬天我跟姐姐的手、腳還有耳朵上面全都是凍瘡,家里唯一取暖的就是一個大鐵爐子,燒的是煤,為了省錢都不敢用純的煤塊,而是用一種黏土加上水混合煤粉做成燃料拿小鐵鍬一點點地加到爐子里。燒煤不但到處是灰很臟,也存在很大的危險。
小時候家里也沒有車,自行車對我們來說都是奢侈品,上學(xué)、放學(xué)全部都是靠步行,下雨的時候家里連把像樣的傘都沒有,我們就拿個塑料布扣頭上擋雨。道路更不用說了,全部是土路,天晴的時候走一趟回來整個鞋子上布滿了一層土,下雨天更不用說了,泥濘的土地數(shù)不清多少次地把鞋子給“吃”掉了。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些都變了,小時候總聽家里人說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真的實現(xiàn)了,現(xiàn)在生活條件真的比以前好太多了,現(xiàn)在村村通上了柏油馬路,再也不受那些泥濘道路的困擾了。家家戶戶都蓋起來新房,裝上了暖氣,自來水、有線電視、電話甚至是互聯(lián)網(wǎng)都成了每家每戶的標(biāo)配了。走進各位老鄉(xiāng)家中,冰箱、電視、洗衣機等各種電器是應(yīng)有盡有,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現(xiàn)在回到家鄉(xiāng),看到人們的臉上都洋溢的幸福的笑容,人們的壽命普遍也都在提高,國家給百姓提供的農(nóng)村合作醫(yī)療讓太多的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百姓都對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國家里感到幸福和驕傲。
再說說我的第二家鄉(xiāng)——吉林市,當(dāng)2006年我追隨愛人來到這個美麗的小城市的時候,第一眼就愛上了它。青山綠水,美麗的松花江穿城而過,唯一有點遺憾的就是覺得這個小城市發(fā)展得不是太好,城市建設(shè)方面差了一些,但是這十多年我見證了吉林市的飛速發(fā)展,說到吉林市的發(fā)展我就不得不說說我們城建集團了,因為之所以這座小城能發(fā)展得這么快,跟城建集團是密不可分的。城建集團成立于1998年,這20年以來一直為這個城市的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默默奉獻著,從第一個工程項目越山路改造,到投資完成吉林市解放大路、世紀(jì)廣場、霧凇大橋、百里清水綠帶、江灣大橋、吉林大街下穿隧道、火車站西廣場等300多個城市建設(shè)重點項目,不但把吉林這座城市裝扮得愈加的美麗端莊,而且給百姓的生活、出行都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大大提高了百姓們的幸福指數(shù)。
4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中國夢,我們堅信在習(xí)主席的帶領(lǐng)下所有人眾志成城,必將出現(xiàn)一個又一個輝煌的40年。